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精彩日志
>>《爸爸 去哪兒》大火后留給人這樣的思考
《爸爸 去哪兒》大火后留給人這樣的思考
最近比較火的節目非《爸爸 去哪兒》莫屬,其實,在節目還沒有播出之前,外界對該節目一直不看好,但是,《爸爸去哪兒》卻意外走紅了,節目的走紅,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是未來真人秀節目會怎么發展?
一、內容為本
跟喧囂、噪雜的選秀節目相比,《爸爸去哪兒》的推廣絕對算是低調。沒有炒作,沒有緋聞,沒有微博的話題推薦,完全靠節目內容口碑自然聚合和傳播。從“爸爸去哪兒”的微博指數曲線來看,“爸爸去哪兒”的討論數在10月11日之前,一直處于幾百、幾千的討論量,在10月11日這天,討論量直線上升到18萬,可見此節目真實觀眾討論,一下子把節目的討論量拉升到一個很高的基數。
《爸爸去哪兒》此次的成功,再次說明節目要想具有真正的影響力,打鐵還要自身硬,節目內容本身一定要強。社會化營銷和傳播,只能“錦上添花”,并不能“雪中送炭”,如果節目本身的內容不行,把主要精力放在網絡炒作上,只能說是本末倒置,捧得越高,摔得越慘。
二、社交網絡的助推功能
既然社交網絡只能“錦上添花”,是不是社交網絡不重要了呢?此次《爸爸去哪兒》的走紅,恰恰說明社交網絡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社交網絡的廣泛傳播,《爸爸去哪兒》再好看,也只能跟深圳衛視的那檔《飯沒了秀》一樣,只在一小部分電視觀眾中觀看和討論。有了社交網路就不一樣了,通過社交網絡傳播,一個電視節目可以一夜爆紅,可以原本不是父母的觀眾,也去關注一檔“親子”的電視節目。社交網絡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讓“小眾熱點”變成大眾娛樂狂歡,在放大節目影響力的同時,也會讓商業價值無限放大。
三、本土化創新
目前,好像有這樣一個規律,芒果臺只要模仿其他臺的節目都失敗,凡是自己首創的節目都成功,《爸爸去哪兒》再次印證了這一點。該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由原來《變形記》的謝滌葵團隊打造,《我是歌手》的制作人洪濤監制。
同時,一個做兒童節目的制片人告訴我,孩子的節目是最難拍的,因為現場不知道會發生什么,孩子不可能會按照你的臺本來。節目選擇原來《變形記》的團隊,可能正是考慮節目在拍攝同類節目中的經驗。《爸爸去哪兒》之所以能勝《飯沒了秀》一籌,還是因為嘉賓是明星爸爸和星二代,節目滿足了普通的觀眾窺探心理,從而使一檔家庭親子節目具備了娛樂性,變成一檔可以全家人一起觀看的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