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求職指導
>>就業時公司大小很重要么?
就業時公司大小很重要么?
小型公司職位分工不明確,往往一個人要擔當幾個人的職務,比較有利于學到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缺點是穩定性和正規性較差,因其規模較小,市場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相對薄弱,一旦經濟環境改變,就有不能立足的危險。
大型企業在上述方面相對就具有優勢。它規模巨大,資金及技術力量雄厚,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置身其中相對較穩定,不用時時擔心失業。但是大型企業人才濟濟,分工細致,對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不是很有利。
先從腳下看去
畢業生要明白自己就是一名沒有經驗的新兵,是人才的半成品,用人單位之所以招聘你,并不是因為你擁有大學生的光環和一紙文憑,而是希望招到有較高素質的學徒,通過培訓后能成為后備的骨干人才。當認清自我,擺正位置后,就不會浮躁不安和患得患失,而是能輕裝上陣。
既然是正式邁向社會的新人,步履尚且蹣跚,面對激烈的職場角逐,遭遇到一些挫折、摔上幾跤肯定在所難免,這是人生的第一次挑戰,這樣的挫折在日后的歲月里還將不斷面對。大學畢業生擁有的最大資本是年輕,而年輕人多經歷些風雨,將是今后人生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寶貴財富。不過分看重成敗,積極行動,對求職過程中的一時成敗淡然處之。
按一般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大學畢業后三到五年主要是積累期,是離開校園后進入社會大學的再學習期。最初的一份或幾份職業,是選擇一種職業發展方向。有機會進入大城市、知名用人單位固然值得爭取,那會提供一種良好的成長環境;而到中小城市、中小用人單位也未嘗不是一種發展途徑,避開人才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這種安排更易脫穎而出。因此要培養一種目光長遠的心態。
剛畢業的大學生不要等待機會和運氣的降臨,而是要主動出擊,踏實走好每一步。不要因為怕苦怕累而放棄從基層做起的難得歷練機會,其實起步的時候從基層做起,根基最為扎實。
在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時,別歸罪于學非所愛、學非所用。當你不能在興趣中尋找工作的時候,就必須學會在工作中尋找興趣。玩世不恭,新潮前衛,處處擺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這兒工資低那兒待遇不好,一說找工作就是自己要當老板,非好職業不去,非外企不可,這些想法暴露了部分大學生缺乏審時度勢的能力。正確的做法是切實地認知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社會,從而找準自己的定位,形成正確的擇業觀。
務實并不是說不需要選擇,但選擇并不等同于挑挑揀揀,左顧右盼。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無從下手,莫衷一是,最終錯失良機,開始時犯機會主義錯誤,最后犯逃跑主義錯誤,始終處于被動的態勢之下。
學會自我約束
成功哪是靠什么天才,有一大瓶膠水就夠了,往你褲子上抹一把,再往你椅子上抹一把,然后就坐下吧,不干得如花似錦就別起來。這話道出了普通人成功的訣竅:養成自律習慣,執著于目標。20世紀50年代,一組研究者著手對幾百名大學男生作追蹤調查,了解他們的人生之路。結果發現,學習成績同他們以后的成就并無多大關聯,而某些素質,如執著、可靠、眼光現實和富于條理,卻更為重要。還有個舉足輕重的問題,這就是能否將生活享樂推遲,而不是提前。
行業的冷熱并非一成不變
擇業也有追時髦的。哪個行業熱,就向哪個行業鉆。不過有一熱就有一冷,熱門行業也會冷下來。幾年前,不少人搶著進入IT業,不愿進傳統行業,孰不知像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也沒有放棄發展傳統行業而只重IT,加入傳統行業的人也大有人在。放棄自己的專業改行等于砍掉了自身優勢。當個人的專業所限不能馬上進入熱門行業時,最好量身擇業,不放棄所學,不盲目跟風,而是立足本專業,腳踏實地學習,積累豐富的專業經驗。大學畢業生只把求職看成自己走向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充分認識到事業成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不能靠一時的幸運。開始跑在前面的未必是最后的優勝者,因為比賽需要耐力和韌性。自己的事業也是如此。
實習是就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偶然性在就業問題上時常能體現出來,有時甚至一個偶然的機遇會改變你整盤的考慮和發展方向。提到偶然就不能不提及機遇。機遇是偶然的,但機遇從來只屬于有準備的人,機遇對于有準備之人又是必然的。實習就是對偶然機遇進行必要準備的過程。實習是一個表現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機會,聰明的人一定懂得如何把握利用這個機遇,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讓別人認同自己。實習不僅僅是就業的預演和彩排,很大程度上,它可以轉化成為就業的序幕。有好多畢業生就是在實習的過程中被用人單位看中的。
如果沒有實習,想進入有些單位工作,恐怕難比登天。退一步講,就算是在實習的過程中沒有機會讓這家單位接納你,但在實習中你能檢驗自己在陌生環境中的適應能力,能夠認識一批新的朋友,能夠接觸到相關領域的真實信息,能夠學習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實際經驗,至少你獲得了邁向下一步的基礎。如果在實習中你做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就可以讓你的求職道路變得相對平坦而寬廣起來,機會也就變得更加多起來,并且更加容易捕捉。所有這些都有充分的理由,讓你認真地對待實習的機會。(設計英才網提供)
文章來源:http://jzsj.rc1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