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職場人生
>>網購:一個差評引發一場血案
網購:一個差評引發一場血案
“3個小時內到珠海砍你!”這是一名網購買家從賣家得到的回復。
今年早些時候,廣東省珠海市段先生網購一部手機后認為是水貨,多次與賣家溝通,退貨未果后給了賣家“差評”,不料賣家帶著3名同伙從深圳驅車來到珠海,將買家砍傷。7月6日,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賣家暴力傷人違法,毋庸置疑。緣何因一個“差評”砍人,引人深思。
近年來,在網絡購物平臺上,買賣雙方因為購物體驗評價博弈“出位”似乎愈演愈烈。此前媒體報道,一些買家給“差評”后收到賣家寄“壽衣”“大糞”報復,一些賣家遭惡意買家或同行“差評”威脅,送現錢送實物乞“好評”消災。
評價機制本意在給予網購市場對稱信息,優化市場。而從實際情況看,這一評價機制實效不佳,甚至將買賣雙方推向對立面。
從買家角度看,個人地址、電話等個人隱私掌握在賣家手中,買東西收貨,不給不行。不少人擔心在給差評、中評后遭賣家電話、人身騷擾、甚至“殺身之禍”,從而難以做出客觀評價。
從賣家角度看,買家評價直接關乎網絡店鋪經濟利益,一個差評會令店鋪信譽蒙上污點,今后生意難做。如遇到買家“敲詐勒索”或同行惡意差評,解釋無力,心中實在窩火。
買家受制賣家,賣家受制評價,買家又決定評價,如果交易一旦不和一方心意,雙方對立似難避免。
交易糾紛中,究竟是“買家太過分”,還是“賣家太奸詐”,還需有第三方監管、評估后說了算。現有平臺盡管設立了買家對交易投訴、賣家對差評申訴的機制,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讓仲裁機構更有效、更公正,使申訴維權的渠道暢通,是讓買、賣雙方化解矛盾的關鍵。
網絡購物市場繁榮,已不是新生事物,僅依靠傳統商品交易的法律規范市場遠遠不夠,制訂有針對性的法律也是當務之急。一個讓買賣雙方都信服的準則,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另外,簡單的好中差和打分評價機制對于廣大消費者存在著不確定的尺度理解差異,可能存在誤導。應該探索其他方式,如文字描述等,尋求評價方式的突破,使消費者及時了解交易細節,又不致促成賣家間的惡性競爭。
建立更優的評價機制,買家賣家才是真正的“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