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職場人生
>>畢業生:57萬在待業 10萬在啃老
畢業生:57萬在待業 10萬在啃老
上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原以為人生可以這樣按部就班地過下去。可誰知,既定軌跡才剛行進到第二步,就意外地卡了殼。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屢屢碰壁,“沒有經驗”成了他們被拒之門外的理由;更有不少大學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高不成低不就”,放棄了手中的就業機會。種種原因,造就了一支龐大的“大學生失業軍團”。
就業壓力大催生“啃老族”
前不久,網上一個《研究生畢業回家種地,老父氣絕服毒》的視頻,讓河北保定的苗衛芳一下成了“熱點人物”。她曾因考研成功變為整個村子的驕傲,如今卻因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回家務農,致使父親經不住周圍壓力選擇服毒自殺。這位父親的選擇也許有些極端,但是連碩士生找工作都很難的現實,的確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也造就了一支龐大的“啃老族”。楊潔是家中獨女,從小受盡寵愛。自視甚高的她畢業后欲謀一份月薪上萬的工作,然而眼高手低與缺乏工作經驗,讓從未受挫的楊潔屢屢碰壁,漸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畢業一年至今仍待業在家。對此,楊潔父母卻稱,孩子還需要時間適應,反正家里也不缺她這點錢糊口。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80萬人,再加上往年剩下沒就業的,以及進城務工的農民和退伍復員的軍人,估計至少需要1300萬以上的新增崗位才能基本滿足需求。但目前每年新增的崗位距離這樣的需求還很遠。
求職難,關卡在哪
為找到一份工作,大學畢業生們正在使出渾身解數,或早早找關系實習,爭取留用;或為了增加就業砝碼,拼命培訓、考取證書,為自己充電。
可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建筑設計人才網職場專家楊先生告訴記者,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大班上課,不講究個性化培養;傳統教學,不能與社會變化接軌;只重知識,忽略通用技能培訓;缺乏實踐,永遠都在紙上談兵。這些都導致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適應能力不足,與職業要求存在巨大差距。這也是“企業求賢難,大學生求職難”局面產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企業也難辭其咎。在招聘時,企業常常會附加各種專業以外的要求,比如外貌、性別、家庭、戶口等,以至于很多畢業生不得不走上整形之路。而某些企業的急功近利,對人才“不求天長地久,只求一時擁有”的態度,也使年輕人失去了很多長線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沒有以一個成熟的心態去找工作,也是導致失業的原因。
不要放棄每個實踐機會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大學生就業難并非中國僅有,它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現象。所不同的是,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各國努力推出一些舉措的行動值得我們借鑒。如德國“慕尼黑就業模式”,由大學、企業、勞動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聯動。學校設立就業市場學院,負責學生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訓,企業則常年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基地。韓國政府鼓勵高中畢業生“先就業后升學”,讓年輕人真正學以致用。
當然,這些外部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作為大學生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動手能力差、社會實踐少都是就業道路上的“短板”。現在,多數大學都會安排實習時間,但很多學生并不珍惜這樣的機會。回想起4年大學時光,劉曉彤十分后悔:“當時學校讓我們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為圖省事,我讓爸媽找關系隨便蓋了個實習章,然后利用這段時間去旅游了。”畢業后找工作,招聘單位上來就問工作經驗和作品,當時劉曉彤就傻了眼,最終好幾份工作因她缺少實踐經驗被拒。
因此,建筑設計人才網職場專家楊先生建議,新生一入學就應為自己定好職業目標,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強化學習和訓練有用的技能,多參加與專業有關的實踐。另外,找工作時樹立一個合理的目標,擺正心態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