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1日生效實施的《社會保險法》確立了工傷保險待遇先行支付制度。
前日,公益組織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簡稱義聯)發布調研報告顯示,大多數城市對該制度宣傳不足、尚未出臺具體實施辦法等問題,工傷人員申請先行支付待遇渠道不通暢。
調研涉及287個城市
2011年7月1日實施的《社會保險法》中規定,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該保險待遇應由用人單位償還。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追償。
義聯研究員葉明欣介紹,他們在全國范圍內(港澳臺除外)選了283個地級市和4個直轄市作為調查對象,分別進行了電話調研、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和網站查詢進行調研和分析。其中,北京、天津等城市不在調研范圍內。
新政實施各地進度不一
義聯介紹,調研結果并不樂觀。以政府信息公開為例,義聯向287個城市的人社部門申請公開工傷保險基金結余、未參保的工傷人數、已受理的先行支付申請、支付金額以及當地先行支付的實施細則。在265個確認收到申請并已按期答復的城市人社部門中,進行部分或全部答復的僅有84個城市。
該84個城市答復顯示,浙江寧波和溫州、山東淄博、云南麗江等4個城市已受理先行支付申請,威海、廈門等城市則已出臺先行支付的實施細則,貴州、福建、上海等省市在相關地方法規、規章或規范性文件中,明確吸收了先行支付制度的法律規定。
義聯電話調研結果顯示,明確表示可以接受先行支付申請的城市僅28個,190個城市則明確表示不接受申請。
近九成勞動者不知新政
調研發現,89%的未參保勞動者不了解先行支付制度,這和人社部門的宣傳不足有直接關系。
義聯調研員接通了141個城市人社熱線“12333”詢問,僅有22.1%的咨詢員知道先行支付制度。在“不知道”的城市中,調研員聯系當地人社局工傷保險科,有35.8%的科室人員對這一制度表示“不知道”。
義聯分析認為,除了配套的實施細則缺位,經辦機構能力不足外,基層人社部門普遍擔心先行支付會造成基金支付風險,并給人以“不參保就能享受待遇”的印象,也擔心企業和勞動者惡意串通,濫用該項制度。
義聯主任黃樂平指出,勞動者如果采取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方式,就能給不作為的行政部門一定壓力,督促新政的落實。